人形承压,四足补位,众擎、智元集体造“狗”,宇树模式成行业 “保命符”?

用四足求生,为人形蓄力。 

“人”红是非多,机器人也不例外。

今年三月底,朱啸虎的“人形机器人泡沫论”,给红得发紫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浇了一盆冰水。

紧接着人形机器人首场马拉松的落幕,让看衰、看好人形机器人的争论愈发不可收拾。

近期,自家产品很少“露面”的“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公开评论称,人形机器人跳舞是预先编程,马拉松是遥控操作。王鹤进一步揭露这类动作的本质,“他们的炫技甚至都没有用到视觉传感器,此类人形机器人离真正的劳动力时代还有些距离。”

这一观点和此前“机器狗之父”、波士顿动力创始人Marc Raibert论断接近。Marc Raibert曾表示:工业机器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能够商业化,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炫耀,而不是一种生产力”。

5月22日,在GoogleI/0 2025开发者大会上,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直言,自己可能是个异类,不太热衷人形机器人,对这个方向可能没那么乐观。据悉,谷歌在过去十年中收购了多家机器人公司,包括波士顿动力,但最终都选择了出售或裁撤这些业务。简而言之,谷歌创始人布林并不看好人形机器人。

在人形机器人深陷“实验室玩具”、“影视特效制作”与商业化困局的当下,一场隐秘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当众擎带着四足机器人JS01 “重操旧业”、智元宣布进军家庭场景四足产品、魔法原子推出导盲机器狗时,人们突然发现:这些曾专注双足人形赛道的本体厂商,正集体将四足机器人从 “技术备胎” 扶上战略前台。

一、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集体造“狗”

行业风向的转变早有端倪——今年3月,魔法原子在”原子双生2025场景战略发布会”上率先推出四足导盲机器人,主打情感交互与多场景服务能力,可通过多模态交互引导避障、协助购物等。

魔法原子四足导盲机器人

进入5月份,这一转向变得更加明显。

5月21日12点,众擎机器人率先在官微推文称,首款四足机器人JS01将于5月22日正式发布。

巧合的是,数小时后,智元机器人迅速跟进。21日下午,智元灵犀业务部总裁魏强在灵犀X2(人形机器人)媒体沟通会上预先透露,称智元将于今年Q2推出一款面向家庭等C端场景的四足机器人产品。如此看来,智元四足机器人大概率将于6月份发布。

智 元灵犀 X2(人形机 器人) 

或许智元也是看到了众擎的动作,提前在发布会上官宣了布局四足的动态,而且给了相对多维的参数。

据悉,智元该款四足机器人由旗下的机器人实验室X-Lab开发,全身共28个自由度,体重33.8千克,小脑控制器、智能电源管理系统、核心关节模组等核心硬件均自研。

运动能力上,能够实现走、跑、跳,甚至具备骑车等复杂行动能力。同时可实现毫秒级交互反应,具备通过视觉理解和认知世界的能力。

关于做四足机器人的原因,智元方面并未透露。

在智元发布会次日(5月22日),众擎机器人于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完成双线动作:不仅正式发布JS01四足机器人,更同步启动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机甲拳王”。

众擎机器人JS01四足机器人

在有限的介绍材料里,众擎反复强调自家的四足产品是“豹”不是“狗”,似乎想要通过命名策略与主流”机器狗”品类形成语义区隔。结合其同期推出的格斗赛事IP,这或许也是想侧面回应行业里“众擎在摸着宇树过河”这一说法。

众擎向亿欧透露,布局四足机器人领域是为了进一步补充产品矩阵,而在落地场景规划上,团队后续将聚焦于与定向客户开展场景适配与定制化研发。

众擎此前已发布了四款产品,均为人形机器人产品。尽管JS01是众擎推出的首款四足机器人产品,但在四足机器人领域,众擎团队其实早有经验积累。

众擎创始人赵同阳为连续创业者,2019年创立多够(Dogotix)公司,初期聚焦双足机器人,后因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巨大,决定“曲线救国”先做四足。在推出首款量产四足机器狗后,多够以“售价不足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十分之一” 的高性价比崭露头角。

2020年,随着四足机器人热潮兴起,多够被并购,赵同阳携手何小鹏,共同成立“鹏行智能”(何小鹏个人持股65%,赵同阳团队持股15%)并担任总经理。

在鹏行期间,赵同阳及其团队发布了两代智能机器马“小白龙”(面向家庭场景)并主导研发了人形机器人PX5。

2023年,随着小鹏汽车全资收购鹏行智能,赵同阳带领部分员工及PX5原型机离开并于同年10月成立了众擎机器人。

从早期创业历程到鹏行智能的三年技术沉淀,赵同阳及其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发布首款产品四足机器人JS01,可谓是“重操旧业”。

二、本体厂商扎堆造四足,产品战略向宇树看齐?

魔法原子、智元、众擎等头部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纷纷下场做四足机器人,不禁让人联想已在四足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且成果丰硕,近年来又因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而大红大紫的宇树科技。

宇树科技从2016年创立之初起,其产品线经历了从四足到双足的发展历程,早在多年前,旗下四足机器人凭借卓越的运动性能与环境适应力(能在复杂地形自如完成稳定行走、奔跑、跳跃、翻滚)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极高知名度,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其出货量超全球总出货量的60%,业务覆盖超半数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园区安防等场景。

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的经验积累为宇树进军人形机器人夯实了技术根基,后续才推出人形机器人延续运控优势,一跃成为赛道“顶流”。

当然,采取“先四足后人形”路径的并非宇树科技一家:逐际动力于2023年 9月推出轮足式四足机器人W1,同年12月即发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与宇树并称“杭州六小龙”的云深处,早在2018年便推出首款四足机器人“绝影 X4”,2024年亦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DR01。

业内人士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冲锋”无可厚非,但从商业角度看,最核心的依然是场景落地和产品变现。有稳定现金流的公司,才是一家健康发展的公司。

该人士透露,“现在很多人形机器人厂商,上来就高举高打。确实在行业早期,资本比较偏好投本体厂商,但投资人很快就发现,资金消耗非常快,只出不进,融下一轮的时候都没有现金流水。现在投资人反而喜欢投一些供应链上下游,这也是最近很多软、硬件供应商融资变多的直接原因。先四足后人形其实是一个相对稳健的创业路经选择。只做本体,能不能活到最后,能不能一直留在牌桌上是个未知数。”

从商业化表现看,宇树可作为一个参考。据上证报援引早期投资人信息,自2020年起,宇树已连续多年保持财务盈利状态,在同类企业中盈利能力较为突出。其 “四足技术沉淀 — 商业化落地 — 反哺人形研发” 的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验证的生存范式。

如此判断,也不难理解这些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为何纷纷向宇树战略对齐了。

毕竟,生存压倒一些。

三、从技术备胎到商业化跳板,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要活到最后

从宇树科技、云深处、逐际动力到魔法原子、众擎、智元,“四足+人形” 的技术合流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本体厂商的战略选择。

从单纯追求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转向通过四足机器人构建商业化闭环,暗含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生存法则的变革。

技术层面上看,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底层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复用空间,例如运动控制算法、传感器技术等。对于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的厂商来说,拓展四足机器人产品线能够充分利用其技术积累,降低研发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技术复用性,四足机器人一度沦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技术备胎”。

众擎CEO赵同阳在回溯创业路径时曾指出,早期多够创业时考虑到四足与双足在底层技术上存在复用空间,相对更容易、落地也更快,决定曲线救国先做了四足。

宇树创始人王兴兴曾坦言,早期布局四足赛道并非放弃人形机器人理想,而是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务实选择 —— 四足机器人成为其验证运动控制算法、环境感知技术等底层能力的最佳载体。王兴兴指出,其人形机器人研发 “未遇太大难点”,核心控制算法可直接复用四足技术,仅需针对双腿负载特性优化关节电机扭力。

这一技术迁移路径,恰印证了四足机器人作为人形机器人 “技术备胎”的底层逻辑:通过前者完成技术验证与沉淀,为人形机器人研发降低门槛、缩短周期。

而如今,四足机器人正在蜕变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跳板。

当前,商业化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笼罩着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却很难卖出去变成收入;以朱啸虎为代表的资本退潮后估值泡沫破裂、马拉松后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实验室玩具”的调侃,叠加供应链成熟度不足,原生本体厂商们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

相较于车企、互联网、手机、家电厂商等跨界玩家的资本输血,埃斯顿等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的业务反哺、傅利叶等康养赛道企业的场景支撑,众擎、智元等纯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的 “造血能力” 先天薄弱 ——仅靠资本输血维系生存,在长周期的技术马拉松中终将难以为继。

而四足机器人发展早、成熟度更高,在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对于这些原生本体厂商来说,布局四足机器人不仅有助于打开多元市场、覆盖差异化需求,也能通过场景落地积累技术经验与人气基础,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突破提供过渡支撑。

近期,九号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高禄峰一番言论也值得分享,“具身智能‘水温’够了,九号就下水”。 高禄峰认为,机器人能够成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在于场景牵引。相比场景驱动,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更像是资本驱动和想象力驱动的产物。

高禄峰直言,真实世界的场景需求与机器人是否一定要“人形”没有太大关联。当前人形机器人并没有一个特别刚性的场景出现,比如说某个场景的问题非要人形机器人才能解决。“基于我在机器人行业的从业经验和观察,人形机器人反而是机器人各种形态中比较低效率的。”

高禄峰判断,人形机器人这个物理形态是否为最优解是经不起推敲的。

改革开放时期,猫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就已经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四足布局早已超越业务拓展的表层逻辑,而是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寻找平衡的生存哲学。

当资本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退场,那些深谙 “技术迭代需要场景喂养,商业价值需靠产品承载”的企业,才有可能拿到通向人形机器人终局的入场券。

未来,会不会还有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布局四足产品,或许依然值得期待。

这场“用四足求生,为人形蓄力”的产业迂回,或许演绎着这些原生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穿越周期的最优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亿欧网”(ID:i-yiou),作者:路永丽,36氪经授权发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