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造车”

再一次显露出四面出击、加速扩张的生长野心。

继外卖、酒旅后,京东又有新动作。

7月2日,京东物流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VAN。这也是继独狼无人车、飞狼无人机后,京东无人配送体系自“最后五公里”到“中转直发”的一次向上升级壮大。

“无人轻卡”的产品形态,叠加京东正在热招汽车制造相关人才,由此引发了外界对于“京东造车”的新一轮热议。

与此同时,今年5月,京东最新注册的“Joyrobotaxi”商标(快乐的机器人出租车),覆盖运输工具、科学仪器等9大类目,更是引发了京东杀入自动驾驶出行的讨论。

B端+C端“两条腿”走路的竞速向前,均是2018年刘强东口中“汽车一定是京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的“言出必行”,也再一次显露出京东四面出击、加速扩张的生长野心。

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从末端配送向支线物流进击

根据行业统计,每年公路物流运费规模高达7万亿元,覆盖三轮车、面包车、卡车等海量车型,营运车辆多达2000万辆。

然而,货车空驶率超40%、人力成本占运营成本30%以上、夜间配送几乎停滞……无人物流行业蕴藏的机遇显而易见。

2007年便自建物流的京东,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国内首个物流无人车,开始进行“最后五公里”的无人化改造。经过近10年的积累升级,在自动驾驶爆发式发展的当下,“技术复用”下的场景扩展、产品创新迎来“窗口期”。

于是在7月2日,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定位为“新一代智能运输设备”的京东物流VAN完成首次亮相,进一步完善京东无人配送体系。

来源:京东物流黑板报

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是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等环节;具备最高400公里满载续航能力及L4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跑行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灵活避让障碍物,能够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

据悉,京东物流VAN搭载比亚迪商用车定制开发的线控底盘,其传感器配置包括3颗激光雷达、20颗摄像头、12颗毫米波雷达,可实现360度无盲区感知,检测范围是传统方案的19倍,感知性能提升3倍。

事实上,京东智能快递车4.0在2019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L4级别自动驾驶。据统计,京东体系内与自动驾驶强相关的专利超过500项:京东物流超400项,京东鲲鹏约161项。如果算上3957项专利中部分相关专利,京东自动驾驶专利总数可能达数千项。

京东物流VAN的发布,无疑是京东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又一次“秀肌肉”和自我突破。

在近年来“自动驾驶重卡”创业热潮下,主线科技、千挂科技以及滴滴孵化的卡尔动力等L4卡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持续获得新融资……希迪智驾、易控智驾等矿山自动驾驶卡车厂商则冲刺上市,京东物流VAN的“无人轻卡”定位,以及选择“支线物流”的差异化竞争,其价值不言而喻。

“24立方米、轻卡、物流摆渡及传站、400公里、L4级自动驾驶”这些关键词,说明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京东物流VAN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市内短驳,即连接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的中短途物流——支线物流。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拥有载货汽车1155.70万辆、17082.56万吨位,刨除专用货车、牵引车、挂车后,普通货车325.15万辆、4037.73万吨位。京东“无人轻卡”产品,想要取代的就是这300余万辆的普通货车。

粗略算一笔经济账:传统4.2米货车货箱普遍在18-20立方米,这意味着京东物流VAN最能多装30%货物;L4级自动驾驶令其路线规划效率提升40%。“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成本,同时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效率”,正是京东物流VAN的价值所在。

来源:京东物流黑板报

目前,京东物流独狼系列无人车已在国内近30座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飞狼无人机也已开启规模化落地推广,已规划开辟数十条航线。京东物流则已在北京、广州等30个城市启动VAN试运营,覆盖仓储到配送全链路场景。公司计划2026年完成超千台车辆规模化部署,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路径规划,进一步降低单车运营成本。

这也意味着,继配送成本占比高达60%的末端配送“最后五公里”后,京东在物流配送领域的“降本增效”,进一步向“剩余40%”中支线物流进击。

未来,京东物流VAN能取得怎样的商业化落地成绩,外界正翘首以待。同时京东物流会否继续朝着干线物流继续拓展产品体系,推出自动驾驶重卡形态的产品,也值得外界保持关注。

用10年布局“汽车生态”,所图甚广

纵观京东整个集团体系,除了在B端京东物流的不断探索,聚焦C端的京东汽车事业部,也早已打造完成覆盖车主全生命周期的业务体系。

尤其是在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爆火出圈,特斯拉Robotaxi完成首秀……无人驾驶价值加速显现的当下,京东注册“Joyrobotaxi”商标,剑指C端出行场景,更是让外界再次注意到,刘强东在汽车全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和发展蓝图。

早在2015年6月,京东便联同高瓴、腾讯等投资方,参与了蔚来汽车的亿元级A轮融资,初步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章泽天提及此事时透露:“最初的会议是李斌来我们家,跟我跟强东吃了顿饭。他花了15分钟讲了他对蔚来汽车的想法,我老公花了10秒说yes。”目前,刘强东通过家族信托持有蔚来汽车2.82%股份,是其重要股东之一。

烯牛数据显示,自2015年6月投资蔚来汽车后,京东在人工智能共出手11次,在143起总投资事件中占比约7.69%。涉及自动驾驶的被投方包括: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与运营服务提供商蘑菇智行、创新车载智能计算平台服务商辉羲智能。此外,京东物流则参与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嬴彻科技的B轮融资。

来源:烯牛数据

或许正是从投资蔚来汽车开始,刘强东就在那“10秒”内,为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打下了腹稿。当前,京东已然在投资之外,用近10年时间,围绕C端用户,构建了“车+服务+生态”的汽车生态闭环。

2018年,京东上线了汽车整车交易平台,正式进军汽车销售领域;2021年,京东正式成立汽车事业部,进一步整合了其在汽车领域的资源。2022年8月,京东汽车宣布整合京东汽车供应链能力、京东京车会服务门店以及第三方服务网络,三剑合一推出“京东养车”品牌,迄今已整合超1500家门店及4万家合作门店。

凭借于此,早在2024年3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4高层论坛上,京东汽车负责人与王传福、余承东、李斌等一众车圈大佬集体亮相。彼时,京东宣布将联合品牌投入5个亿的补贴助力汽车“以旧换新”。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与上述车圈大佬都算得上“老朋友”。今年以来,京东的车圈“新朋友”,也还在持续加速壮大中。

以比亚迪为例,2024年3月,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将基于各自的资源和业务,在乘用车全渠道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商用车全场景合作和特殊场景定制、数智化供应链服务、企业经营物资集采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全面展开合作。

类似的合作,还覆盖东风岚图、特斯拉、神龙汽车等诸多国内外车企巨头。

发展至今,京东汽车已覆盖“买-配-养-用-换”全生命周期服务,涵盖汽车购买、汽车精品、汽车维保、用车服务、以旧换新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汽车生态系统。

来源:京东汽车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京东物流VAN的发布,以及今年5月注册“Joyrobotaxi”商标,均引发外界对于“京东造车”的热议。例如,在猎聘等招聘平台上,京东正在招聘汽车制造负责人、汽车制造行业的机构负责人和客户经理等职位,但基本是围绕业务衔接展开。

事实上对于京东是否造车,早在2024年3月,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就曾回应称,“这五六年无数人问老刘(刘强东)是不是要造车,我这几年也在问他,但我们有深度共识,京东一直定位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和服务公司,所以非常清楚在汽车这件事情上是做好配套、做好服务。”

不难发现,京东的核心并非直接参与整车制造竞争,而是以技术为杠杆,撬动“出行+物流+服务”的生态闭环。这一路径既规避了重资产风险,又强化了其在即时零售竞争中的护城河。

京东在汽车产业的布局本质是以自动驾驶为支点,撬动物流效率革命和出行生态控制权。其战略高明之处在于:以物流刚需场景验证技术,降低试错成本;通过“不造车”绑定车企合作,避免内耗;将汽车变为电商服务的延伸终端,强化用户黏性。

若规模化落地成功,京东或将成为“汽车服务生态”的规则制定者。在即时零售的终极战场上,刘强东的这步棋,赌的是物流效率重构带来的长期壁垒,而非短期造车光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云精选”,作者:王非,36氪经授权发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