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人工AI”骗到5亿美元?这家用印度程序员假冒AI的“独角兽”官宣破产:没钱了,还倒欠微软和亚马逊1.15亿美元

“AI 是未来?不一定,也可能是烧钱的深渊。”

在如今这个 AI 镀金的时代,资本狂热与技术泡沫泥沙俱下。我们见证了太多“一夜暴富”的 AI 神话,也目睹了不少“皇帝的新衣”被无情戳穿。而现在,又一个曾被光环笼罩的明星企业——Builder.ai,正上演着从云端跌落的故事。

这家曾宣称要用 AI 彻底颠覆软件开发行业、估值一度飙升至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本周宣布彻底破产,进入清算程序。据报道,在 Builder.ai 所欠下的债务中,仅微软和亚马逊就合计超过 1.15 亿美元。员工被遣散,投资人血亏,Builder.ai 这层 AI 的壳终于撑不住了。

一场用人冒充 AI 的骗局?

从一开始,Builder.ai 的商业模式就让真正做 AI 的工程师“倒吸一口冷气”。

Builder.ai 于 2016 年在英国成立,初期名为 Engineer.ai,在 2017 年推出了首款 AI 平台产品 Buider V1。到了 2018 年 9 月,Builder.ai 又建立了一个叫做 Natasha 的 AI 内置工具,称任何人都能用它来创建一个自定义 App。

按照Builder.ai 的说法,它拥有一套“AI 驱动的无代码 App 开发平台”:用户只需提供一个想法,平台就能自动组合出定制化的 App 架构、功能模块和界面,并快速交付上线。“利用该产品,开发成本不到传统软件开发成本的三分之一,而开发速度却是传统软件开发的两倍。”

那么,这个平台背后的技术是什么呢?当时 Builder.ai 发表博客文章说,他们的 AI 平台基本能构建一个 App 60% 的部分,其余部分则由人类完成,至于具体细节只称涉及商业机密,并没有详细说明。

乍听之下,像是 AI 时代的革命武器?但早在 2019 年,《华尔街日报》就曝光了这套系统背后的真相:多位公司前员工和先员工表示,Buider 平台大量功能其实是靠印度工程师手动编码完成的——用户看到的是 AI 生成的界面,可实际上是在印度工程师在加班加点地写代码。更让人惊讶的是,Builder.ai 甚至没有一个真正专业的 AI 研发团队。

当时,Reddit 上多位 Builder.ai 前员工爆料,公司大规模雇佣了数以万计的低成本开发者,以人力方式完成原本声称由 AI 实现的开发流程。甚至,还有一名前员工毫不留情地称其为 “AI 行业的 Theranos”(Theranos 是一家血液检测公司,因造假丑闻而臭名昭著)。

事实上,这类“假 AI 平台”在那几年并不罕见。在 LLM 概念爆发之前,大量初创公司打着 AI 的旗号,干的却是密集外包加上漂亮 UI 的老把戏。而 Builder.ai,可能是其中最成功、融资最多的那一个。

曾获微软、QIA 等大牌投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Builder.ai 自 2016 年成立以来,累计融资金额接近 5 亿美元。其中包括:

● 2023 年 5 月的 D 轮融资,获得 2.5 亿美元;

● 2024 年 10 月从债权市场获得的 5000 万美元融资;

● 2025 年 3 月从老股东处紧急注资的 7500 万美元救命钱。

不仅如此,凭借“AI + 低代码”的愿景,Builder.ai 在过去几年获得了微软、卡塔尔投资局(QIA)、Insight Partners、软银 DeepCore 等知名机构投资,并与 BBC、NBC、富士通等企业展开合作。在 2021 年,Builder.ai 甚至曾被纳入 Gartner 的“多体验开发平台(MXDP)”魔力象限中的“愿景者(Visionaries)”象限。

而 Builder.ai 在 AI 圈最大的一张“牌”,或许就是微软的站台。

2023 年,微软不仅投资了 Builder.ai,还官宣了一项合作:将 Azure OpenAI Service 与 Builder.ai 平台深度集成,实现“从需求识别、组件调度到代码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

在当时,这被视作是微软扩展 Azure AI 生态的又一次押宝,也是一张信任背书。许多不明就里的企业和开发者也因此相信,Builder.ai 的平台真的是“AI 助手+自动化生产线”的未来软件工厂。

然而在 2025 年 5 月 Builder.ai 宣布破产时,微软却成了被坑最惨的大企业之一。据《金融时报》报道,Builder.ai 拖欠微软的云服务费用高达 3000 万美元,亚马逊也被欠了 8500 万美元。

两个 AI 云计算巨头,联手为这场“伪 AI 独角兽”的幻术买了单。

资金如流水,烧掉 5 亿美元后终走向崩溃

不过换个角度,从微软与亚马逊被 Builder.ai拖欠的账单来看,或许近年来 Builder.ai 真的在加码 AI 基础设施部署——只是,问题反倒从“假 AI”变成了“技术投入过高、商业回报太慢”。

根据《金融时报》估算,“融资总额”接近 5 亿美元的 Builder.ai,其实际日均资金消耗可能超过 50 万美元,远高于其实际营收能力:据悉,Builder.ai 在 2024 年 8 月提交了上一财年报告,其截至 2023 年 3 月的营收为 2300 万英镑,仅能覆盖不到 9% 的日常运营开销。

除了技术造假、财务状况一团糟,这家公司的“灵魂人物”Sachin Dev Duggal 也屡次深陷法律纠纷。据媒体报道,他曾卷入一起印度洗钱案件,虽称他自己只是“证人”,但 Builder.ai 的律师在博客中作出的解释也已被删除。

2025 年 3 月,Sachin Dev Duggal辞去 CEO 职位,但保留董事身份,而接替他的,是曾在亚马逊和 Flipkart 任职、后加入 Jungle Ventures(也是投资方)的 Manpreet Ratia。然而,即使换帅、裁员、增资、止血,Builder.ai 最终还是撑不过去。

5 月 20 日,Builder.ai 官方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并将任命破产管理人接管公司运营。该公司称,尽管管理层做出“巨大努力”,但由于“历史问题与早期决策带来的沉重财务负担”,公司终究无法回天。据悉,公司在一个月之前还在进行最后一搏:裁掉了 770 名员工中的 220 人,试图“轻装上阵”谋求自救,可显然并未扭转局面。

据《金融时报》报道,新任 CEO Manpreet Ratia曾在一次内部破产会议上透露,在 3 月他加入公司时,现金储备仅剩 700 万美元。随后,他紧急从股东手中筹集了 7500 万美元融资,试图延长公司的“生命”,可巨额债务如影随形。最终,当公司试图从新加坡账户中支付英国和美国员工薪资时,相关资金也被债权人冻结,彻底击碎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写在最后:假 AI 的神话正在崩塌

很显然,Builder.ai 不是第一个打着“AI”旗号圈钱失败的项目,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前,全球 AI 领域投资热潮空前高涨,大量资本涌入,对任何带有“AI”标签的项目都趋之若鹜,导致估值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Builder.ai的崛起正是乘上了这股东风。

这种非理性的繁荣,极易催生一批名不副实、“言过其实”的所谓“AI 公司”。它们可能缺乏核心技术积累,仅凭概念炒作和亮丽的 PPT 就能获得高额融资——而问题的本质在于:AI 营销 ≠ AI 技术,融资能力 ≠ 造血能力。

在 LLM 应用层充斥热炒、PPT 和幻想的当下,开发者、投资人和创业者更需要技术实干主义的回归。一夜之间爆火的“魔法平台”固然吸睛,但能真正跑出长期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深耕底层逻辑、从实际需求出发的技术方案。

要时刻记住:大浪淘沙,方显真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整理:郑丽媛,36氪经授权发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