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排长队,A股谋“捷径”,谁能笑到最后?
2025年的机器人行业,正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上市冲刺战。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已有超10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披露赴港上市计划。
6月更是递表高峰期,仅6月最后一周就有斯坦德、镁伽科技、埃斯顿、石头科技、翼菲科技5家企业密集递表港交所。
加上3月递表的云迹科技、5月递表的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以及6月递表的兆威机电,港交所受理的机器人企业已形成密集队列。
6月23日,三花智控在港交所顺利挂牌并上市交易,成功发行4.14亿股H股,募得91.77亿港元(约84亿元人民币),完成了 “A+H”股的双平台布局。
7月9日,极智嘉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6.9港元/股,收盘报17.70港元/股,涨幅5.36%。当日成交额13.24亿港元,总市值达233.75亿港元(213.93亿人民币)。
与港交所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股市场节奏相对平缓:节卡机器人仍在科创板问询阶段耐心等待,遨博虽被曝启动上市计划、由华泰联合证券辅导,但尚未递表。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赛道企业也加速了上市步伐。
7月4日,宇树科技被曝正筹备科创板IPO,后续或择机登陆港股,但公司尚未官方确认。此前,宇树已完成公司股改及C轮融资交割,投后估值达120亿元。
而更早之前的5月,智元机器人招聘证券事务、法务等IPO相关岗位的动作,被传是在谋划上市事宜。
7月8日晚间,一则智元机器人拟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的消息在行业内炸开了锅,此举被外界猜测为“借壳上市”A股的“创新操作”。
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从港股扎堆到A股排队,“热热闹闹”IPO的背后既预示着机器人产业正加速迈入资本驱动的新阶段,更引出一个核心追问:这波上市潮,究竟是技术成熟与模式验证引领的风向标,还是资本焦虑倒逼的“抢滩登陆”?
一、抢滩港股,亏损企业急需“氧气面罩”
从兆威机电、埃斯顿、石头科技等A股公司推进A+H股布局,到斯坦德、镁伽科技等新兴势力冲刺港股IPO,上市路径的分化,源于资本市场的差异化逻辑。
机器人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研发投入(头部企业研发费率普遍达20%-50%)、商业化周期长的特点,目前多数机器人企业尚未盈利,在12家正在进行IPO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中,仅石头科技、兆威机电在2024年实现盈利,其余10家均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 “未盈利但需高频融资” 的行业特性,与港股的制度优势形成了精准匹配。港股对技术稀缺性、全球化布局更为宽容,尤其18C章为未盈利企业提供了快速上市通道。
同时,其国际资本枢纽地位也可助力企业全球化。以极智嘉为例,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70%,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和客户复购率均处于高位,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已获验证,与港股特性高度契合。
而A股更侧重企业盈利稳定性与行业龙头地位,适合已规模化盈利的企业。如选择“A+H”股的石头科技、埃斯顿,主要因现阶段A股再融资难度较大,希望借港股补充融资、依托其国际资本枢纽地位加速全球化布局。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机器人企业扎堆上市,反映出这一概念当下的火爆。但多数企业尚处于概念阶段,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距离,更谈不上收益增长。一旦概念热度消退,这些企业可能难以完成IPO。毕竟,早期新兴概念企业的估值核心在于高成长潜力,短期盈利并非关键,但资本市场的耐心终究有限。
总体来看,机器人企业的上市路径选择,既是资本市场差异化逻辑的体现,也是行业特性与企业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港股成为主流选择,本质是为“未盈利但需大钱”的行业现状提供了关键融资通道。
二、机器人IPO竞速,谁在领跑?
聚焦当前冲刺IPO的12家机器人企业,有3家A股公司(埃斯顿、石头科技、兆威机电)选择推进A+H股布局,8家抢滩港股,仅节卡机器人冲刺A股。
其中,推进A+H股的三家企业均以国际化为核心增长引擎,靠高强度研发构筑技术壁垒,综合对比下石头科技领跑,埃斯顿次之,兆威机电紧随其后。
石头科技产品
从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看,石头科技居首。2024年其全球市场份额16.4%,国内21.6%(仅次于科沃斯),市值约388亿元,全球影响力突出;
埃斯顿专注高负载多关节工业机器人,2025年Q1国内市场份额10.3%,国产龙头地位稳固,市值约171亿元;
兆威机电是一体化微型传动与驱动系统龙头,国内市场份额3.9%、全球第四,但整体市场空间小于前两者,市值252亿元。
技术壁垒与研发投入上,埃斯顿领跑。2024年其研发费率12.55%(最高),投入5.03亿元,拥有949项专利,构建了“核心部件+机器人整机+解决方案”的全链条自主化壁垒,且布局人形机器人,技术深度与前瞻性突出;
石头科技虽专利储备最丰厚(2798项,含262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9.71亿(金额最高),费率8.13%,但仅算法壁垒显著,且专利主要聚焦消费级机器人,应用场景单一,壁垒不及埃斯顿稳固;
兆威机电研发费率10.18%,投入1.55亿元(金额最低),专利超700项(发明专利200+),技术体系完整但规模与前沿布局稍逊。
埃斯顿产品图
财务表现方面,兆威机电最优。2022-2024年其营收从11.52亿增至15.25亿(累计增32.4%),净利润从1.50亿增至2.25亿(累计增50%),连续三年双增长,财务健康度高;
石头科技营收规模领先(66.11亿到119.18亿,累计增80.3%),但2024年净利润降至19.77亿(降3.6%),增收不增利;
埃斯顿营收仅微增3.3%(38.81亿到40.09亿),且2024年亏损8.18亿,叠加高负债和现金流恶化,面临较大上市障碍。
其余九家冲刺IPO的新势力,可按细分领域分为仓储物流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四大类。
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有极智嘉与斯坦德两家企业,极智嘉凭借全球化规模与高复购率稳居龙头,斯坦德虽在3C/汽车等工业垂直场景有技术优势,但各维度均逊于前者。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上,极智嘉领先明显:2024年全球仓储履约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细分赛道市占率9.0%(全球第一),曾连续五年蝉联该领域解决方案榜首,最新市值接近252亿港元;
极智嘉机器人产品
斯坦德作为小米供应商,2024年在3C电子、汽车制造领域AMR出货量全球第二,半导体行业排第五,但整体覆盖范围、份额规模及行业地位均不及极智嘉,IPO前估值21亿元,差距显著。
斯坦德机器人产品
技术层面,极智嘉以全栈自研技术(含激光视觉融合SLAM等)构建壁垒,累计专利超1800项,2024年研发投入3.8亿元(占营收15.8%);
斯坦德虽有自研SROS系统等技术(专利181项),研发费率14.6%,但因收入规模小(仅3661.1万元),实际投入强度中等,技术积累与力度均不及极智嘉。
财务表现上,极智嘉营收体量(24.09亿)远超斯坦德(2.51亿),亏损从15.67亿收窄至8.32亿;斯坦德毛利率提升空间更大(从12.9%至38.8%,极智嘉从17.7%至34.8%),但亏损收窄力度(1.28亿至4514.4万)不及极智嘉,整体财务表现滞后。
工业机器人领域冲刺IPO的节卡机器人与翼菲科技中,节卡优势更突出。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上,节卡显著领先:作为协作机器人“三杰”之一,2023年以4681台销量实现全球市占率8.2%,国内达23%,稳居第一梯队;
节卡机器人产品
翼菲科技聚焦轻工业机器人(主打高性价比),2024年国内轻工行业排名第五,市占率仅1.2%,行业集中度分散,虽Pre-IPO估值(36.04亿元)略超节卡,但核心份额与梯队位置明显落后,处于追赶阶段。
技术壁垒与研发投入方面,节卡更具优势:累计专利340项,掌握驱控一体化等9大核心技术,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044万元(费率21.53%),且布局人形机器人储备潜力,技术深度与投入强度突出;
翼菲科技形成了“脑、眼、手、足”全栈技术体系(271项专利,含36项发明专利),2024年研发投入3866万元(费率14.4%),但专利数量、研发费率及核心技术聚焦度均不及节卡,竞争力稍逊。
翼菲科技机器人产品
财务表现上,节卡营收规模与盈利潜力更优:2023年营收2.81亿元(高于斯坦德的1.62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1.67亿元(全年大概率超3亿元,远超斯坦德的2.51亿元);亏损改善幅度也更显著,2022-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从723.31万元收窄至325.41万元,优于斯坦德三年合计2.73亿元的亏损。
服务机器人领域冲刺IPO的有卧安机器人(AI具身家庭机器人)与云迹科技(酒店服务机器人),其中卧安机器人综合表现更优。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上,卧安领先:2024年以11.9%的市占率居全球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第一,产品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市场连续三年销量第一,国内零售额份额媲美小米,全球影响力与覆盖度突出;
卧安家庭具身机器人产品
云迹科技虽2023年以9%的全球份额、12.2%的国内份额领跑酒店场景,但83%收入依赖该场景,且领域集中度低(前五大合计占27.6%),竞争复杂,综合地位与覆盖不及卧安。
云迹科技机器人产品
技术层面,两者各有侧重,卧安更具优势:以三大技术底座构建护城河,269项全球专利(含43项发明专利)覆盖全链条,2024年研发费用1.12亿元,投入占比常年稳定在20%,积累均衡且持续性强;云迹科技专利达979项(侧重硬件),导航算法有壁垒,但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从40%以上骤降至23.4%(费用5740万元),稳定性不足,全链条技术覆盖度不及卧安。
财务表现上,卧安同样领先:2022-2024年营收从2.75亿增至6.10亿,持续增长;净亏损从8698.3万降至307.4万,大幅收窄至接近盈亏平衡。云迹科技同期营收波动(1.61亿→1.45亿→2.45亿),增长稳定性不足;净亏损虽从3.65亿减至1.85亿,但仍远高于卧安,盈利改善力度差距明显。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领域,包括仙工智能(机器人“大脑”)与乐动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割草机器人),前者在多维度更占优势。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上,仙工智能领先:连续两年居机器人控制器全球销量第一,2024年市占率23.6%(大幅领先第二名的12.9%),业务覆盖30多国,IPO前估值32.7亿元,细分龙头地位稳固;
乐动机器人虽以1.6%的市占率居全球智能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首位(前五大合计6.2%),IPO前估值约36.45亿元,但市场集中度低、份额优势弱,行业统治力不及仙工。
技术层面,两者各有侧重:仙工智能聚焦控制器及云端系统,累计178项专利(53项发明),2024年研发投入7130万元(占比21.0%),投入稳定且聚焦;
乐动机器人凭全链条AI感知技术构建壁垒,专利达252项,2024年研发费用9485.7万元(规模更大),但投入占比从41.4%降至20.3%,力度下滑。
财务表现上,仙工智能更优:2024年营收3.39亿元,毛利率维持45%以上高位,净亏损从4770万元收窄至4230万元,盈利改善明确;
乐动机器人虽营收规模更大(4.67亿元)、增速更高(CAGR41.4%),但净亏损降幅有限(7313.2万→5648.3万),毛利率持续下滑至19.5%,盈利韧性不足,IPO基本面要求不及仙工智能。
除了上企业外,镁伽科技专注于智慧实验室与智能制造场景的自主智能体,2024年在全球智慧实验室自主智能体市场排名第6(市占率4.4%),国内该场景收入居首,递表前完成D轮融资,估值超105亿元。
技术上,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2024年底有超450项授权专利,另有超550项专利及60余项PCT申请在途。财务表现同样亮眼,收入从4.55亿元增至9.3亿元(CAGR43%),毛利率从24%升至29%,实现增长与盈利质量双提升。
从综合实力、行业地位及IPO成熟度看,12家企业可划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为石头科技、极智嘉、镁伽科技,它们凭借细分领域全球或国内绝对龙头地位,以领先的市场份额、技术优势及盈利质量领跑IPO热潮;
第二梯队包括埃斯顿、卧安机器人、节卡机器人、仙工智能、兆威机电,虽在垂直赛道有优势、技术与研发扎实,但存在明显短板(如埃斯顿财务波动、兆威机电市场空间有限),竞争力集中于细分领域;
第三梯队为斯坦德、翼菲科技、云迹科技、乐动机器人等,虽在细分场景有一定竞争力(如斯坦德3C领域AMR、云迹科技酒店场景),但市场份额低、规模小,或依赖单一市场、盈利改善慢,技术与资本认可度弱于前两梯队。
梯队分化背后,集中体现了行业在技术转化效率、盈利模式可持续性、规模化能力等方面的“困局”——这些正是决定企业IPO成败的关键。
三、宇树“被架”上市,智元“借壳”探路,资本周期竞速下的技术突围与商业化困局
机器人企业密集IPO,本质上是一场围绕产业窗口期的生死竞速——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博弈中,行业正加速走向洗牌,而企业则在技术突围与盈利平衡间艰难抉择。
资本侧,当下机器人领域投资逻辑正经历深刻转变。最直观的体现是融资节奏显著加快,增长势头也更为强劲,热钱向行业头部集中,本体之外产业链亦获得重视——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232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209亿元),自变量机器人、松延动力、它石智航等企业在半年内就完成了多轮融资。
同时,2025年以来,资本向头部聚集明显。宇树科技6月完成7亿元C轮融资;银河通用同期斩获11亿元融资,成立仅两年累计融资已突破24亿元;智元机器人则在2025年3月、5月连续获得腾讯等老股东加注;云深处、星动纪元也于近日完成了近5亿元新一轮融资。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当行业从 “概念憧憬” 转向 “价值验证”,资本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到已展现商业化潜力的头部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经过多轮打磨,技术壁垒和产品成熟度相对更高;
另一方面,头部效应下的规模化能力、客户资源和产业链话语权,能为资本带来更确定的回报预期。这种 “强者恒强” 的融资格局,不仅加速头部企业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也在无形中拉大了与中小玩家的差距,推动行业进入分化加剧的洗牌期。对于后期入局的企业来说,如果不快速突围,生存环境将变得极其苛刻。
资本很热,但依然难掩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工业机器人受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制约,中低端市场陷入价格战泥潭;服务机器人因场景碎片化难以规模化盈利,技术成熟度不足导致应用“鸡肋感”;人形机器人则面临成本高企、量产交付难、C端渗透缓慢、B端验证困难等Bug,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功能展示”阶段。
在技术商业化长路漫漫的现实面前,资本耐心的刚性约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倒逼企业做出抉择。
宇树老股东推动的这场“紧急上市”,正是资本周期与生存压力双重倒逼下的典型缩影。有投资方直言“现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来”,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道破了行业在资本耐心耗尽前的残酷现实:
早期投资机构(如红杉、美团)的资金并非永续,7-10年的基金周期已近尾声,面临刚性退出压力。成立十年、历经11轮融资的宇树,若无法及时IPO回笼资金,不仅早期基金清算压力骤增,更将严重削弱其后续融资能力。
即便是后期入场的投资者,也在博弈时间窗口——他们押注高估值,图的是上市后更快的流动性变现,规避早期股东漫长的锁定期。
因此,冲刺IPO对宇树而言,既是维系生存的“救命血氧”,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豪赌:资本以高估值押注上市溢价,企业则必须在有限窗口期内完成上市,否则将直面估值崩塌与股权稀释的风险。
几乎在同一时间轴上,智元机器人以一场精妙的资本操作给出了另一种“突围样本”——斥资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精准卡位29.99%股权)+原控股股东表决权放弃+部分要约收购”的“三步走”策略,一举拿下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控制权。尽管智元明确否认此举构成“借壳上市”(因资产尚未注入且成立未满三年不符借壳条件),但市场普遍视其为通向A股平台的“创新探路”。
与宇树被动抢滩不同,智元此举更像主动构筑资本跳板:既为腾讯、高瓴、比亚迪等老股东提前锁定流动性出口,也为未来规避独立IPO的漫长排队与不确定性埋下伏笔。
然而,这种“创新”路径也引发了业内尖锐的反思。
某业内人士痛陈:“所以,从一级市场融来的钱,不是用来搞研发的,而是去买上市公司股权,直接上市。这个事是不是需要集体反思下?”这一质问,直指当前机器人产业资本狂欢下的深层悖论:当“上市本身”异化为比“技术创新与产品落地”更紧迫的目标时,资本的短期逐利性是否正在透支行业的未来根基?
宇树的“被架IPO”与智元的“控制权谋局”,揭开了机器人资本狂潮的本质:资本路径的分化,实为生存策略的殊途同归。
无论是抢滩港股18C章的传统IPO,还是迂回A股 “控壳”,核心都是应对基金清算压力的生存选择,更是资本在技术长周期与退出短周期矛盾中的妥协。
对于企业来说,高估值是柄双刃剑,宇树120亿、智元150亿的光环下,是技术转化不及预期的巨大鸿沟。当二级市场承接这些泡沫,估值崩塌的风险正在累积。
机器人企业的突围显示出行业已从“为梦想融资”滑向“为生存上市”,一场围绕技术商业化效率的终极赛跑,就此开始。当资本退潮,那些只顾争夺上市滩头的“裸泳者”注定不会是未来的最后赢家,毕竟能够持续造出真船的企业才能远航,能把技术做进产品里、靠产品挣到钱,还能把钱再变成技术进步的企业或许才能笑到最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路永丽,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