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字节又晚一步?AMR机器人跑出全球第一股

7月9日,极智嘉(HK02590)在港股敲钟上市,成为“全球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第一股”。(AMR,即Automated Mobile Robot)

上市前一天,极智嘉就展示出了极强的号召力,香港公开发售认购133.62倍,国际发售认购30.17倍——创下今年港股国际发售认购最高倍数。

极智嘉今日上市发行股价16.8港元,市值最高达到220亿港元,首日收盘股价17.7港元,涨5.36%。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港股热闹非凡。仅6月一个月就有20家企业密集上市,今天港股的锣更是成了最忙碌的岗位,一天内连敲5次——和极智嘉一起上市的还有蓝思科技、峰岹科技、大众口腔、讯众通信。

机器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趁着年初这一波机器人融资潮,机器人企业加快了上市节奏,极智嘉也是其中一个。5月起,已经在A股上市的兆威机电、埃斯顿、石头科技纷纷赴港准备“A+H”上市,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也集中向港股IPO发起冲击。

极智嘉不是最早筹备上市的,也不是上过A股的“A+H”,但是它的动作相当快:6月13日通过IPO备案后,仅用26天就火速上市,拔得“AMR机器人第一股”头筹。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字节跳动向晚点披露“量产已超千台”的字节机器人正是AMR机器人。这条成熟赛道上,头部集中在5-10家左右,成立于2015年的极智嘉,十年来AMR机器人累计量产超56000台,常年稳定在第一梯队。

“闪击”港股的极智嘉为何能领先其他同行上市?AMR机器人赛道有多少机会,为什么互联网大厂也盯上了?

清华学霸创立,十年跑步进入IPO

极智嘉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

官方介绍,极智嘉应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企业提升物流效率,为客户提供高效、柔性、可靠的“货架到人、货箱到人、托盘到人”物流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分拣、智能搬运解决方案。目前七成收入来自大陆以外地区,已服务客户近770家,项目覆盖零售、鞋服、医药、3PL、汽车、锂电、光伏、电子等行业。

早些年,极智嘉的主要客户还是零售和电商,代表客户有耐克、迪卡侬、沃尔玛、戴尔、苏宁、永辉等,到了2025年,逐渐扩展到新能源、医药、汽车和电子领域。

从诞生之初起,极智嘉就一刻不停地开始融资。2015-2020年,极智嘉保持着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2017年更是完成2轮,并且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引入美元基金。

极智嘉飞速发展的背后,股东配置可谓“豪华”。不仅有高榕资本、火山石资本、GGV纪源资本、CPE源峰资本、华平投资、英特尔资本、蚂蚁等知名机构,部分机构十年间多次加持,基石投资轮更是引入雄安基金、Eastspring、亿格给极智嘉“撑腰”。

一路扩张如此顺利,离不开创始人郑勇的个人背景。

2001年,郑勇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随后2004年同样在清华完成硕士学业。毕业后,他曾任职于ABB和圣戈班集团,从事国内外供应链管理工作,积累了工业自动化与供应链领域的实践经验。

2013年,郑勇转向投资,加入了新天域资本担任投资经理,负责投后管理,TMT和机器人行业新投资项目。投资人经验和背景,让郑勇看到了机器人行业的机会,直接推动了极智嘉诞生,也给极智嘉的融资过程带来了不小助益。

2015年2月,郑勇联合当时还是清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的李洪波创办了极智嘉。随后2016年刘凯、陈曦加入,他们两人当时分别是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程师、瑞斯康达的光纤通信产品经理。四人之中,李洪波、刘凯都有清华求学背景,是郑勇的学弟。

十年间,技术背景深厚的四人组成了稳定的创始人团队。目前,郑勇担任董事长、执行董事以及CEO,主要负责整体业务、产品策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融资相关事宜。李洪波主要负责技术研发,担任执行董事、CTO和副总裁,刘凯、陈曦均为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分管软件、硬件研发。

招股书显示,IPO之后(假设未有超配),创始团队和员工持股平台总共持有21.12%股权。创始人郑勇直接持股约6.41%,拥有25.52%的投票权;李洪波持股4.32%,占17.20%投票权;刘凯、陈曦的持股和投票权均为3.04%和12.09%。

实际上,2021年极智嘉曾经冲刺过创业板,当时已经与中金公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3年后终止。不过极智嘉并未提交A股上市申请,也并未对外披露中止原因。2024年10月主动终止创业板之路后,2024年底转战港股冲刺IPO,最终一举上市。

火热机器人,离盈利临门一脚

而之所以极智嘉能领先其他机器人同行上市,关键因素可能是收入规模扩大、亏损收窄的速度更快。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近期扎堆IPO的机器人公司,基本都还在亏。

招股书显示,2022、2023、2024三年间,极智嘉营收14.52亿、21.43亿、24.09亿逐年上涨,亏损由8.05亿元逐渐降低到4.76亿元、1.28亿元。与同样是首次来港股上市、分别在极智嘉前后提交IPO申请的斯坦德、卧安机器人相比,极智嘉财务报表相对而言最“好看”。

能够发现,即便机器人赛道融资火热,但机器人企业普遍都是“带亏冲刺”“带亏上市”。这与机器人行业整体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有关。

极智嘉是近期递表企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亏损收窄速度最快的,因此脱颖而出。其次是卧安机器人,2024年亏损110万元,最接近盈利拐点。

AMR机器人这条赛道作为机器人中比较成熟的细分赛道,随着极智嘉上市、字节跳动宣布入场,也同样备受关注。

实际上,AMR(Automated Mobile Robot)通常与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合并为一个大品类,原因是产品功能形态比较相似,使用场景也相似——主要用于仓储物流、制造业的生产流程自动化。

不过AMR定位是机器人,相比依赖预设路径的AGV更智能,相应地也要求产品具有更强的感知、决策、执行能力。比如AMR 在汽车、3C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工厂中替代人工搬运,可以实现精度误差<2毫米的原材料-产线-成品全流程闭环运输。在仓储物流场景,AMR正在接入更多行业,或者提升单项能力。比如众仓机器人的前移式AMR在矿业仓库举升8.5米,替代人工高位作业。

极智嘉仓储“货架到人”解决方案示意图

根据CMR产业联盟数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2024年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销售规模为221亿,同比增长4.25%,销售数量为139000台,同比增长11.2%。

2015-2024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销售规模与销售数量,图源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

过去十年,AGV/AMR市场规模增长了超30倍,赛道企业数百家。市场增长快、门槛不高,吸引一批智慧物流和机器人企业入局。

其中涌现一批头部企业,比如极智嘉、海康机器人、优艾智合、新松机器人、KUKA、仙工智能、迦智科技,占据行业过半份额。据极智嘉招股书称,若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AMR供应商,已经交付约5.6万台AMR,市占率为9%,连续六年保持行业领先。

灵动科技、蓝芯科技、ForwardX Robotics也是强有力的后来者,针对视觉SLAM、柔性调度系统做升级,增强AMR智能化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新来者竞争压力就更大了,成长空间也更小。比如宣布已经量产千台AMR机器人的字节跳动,要想和赛道中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数百家AMR机器人企业一决高下,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很可能“吃力不讨好”。不过从字节对外释放信息可以看出,AMR机器人并非发力重点,其最终目标是具身智能。

总而言之,AMR还在高速增长,依然是最有盈利机会的机器人赛道之一。从极智嘉、海康机器人等企业的产品创新点可以看出,AMR有两条纵深线:一边是技术驱动(AI/视觉/传感器),一边是场景深化(制造/物流/医疗)。沿着这两条路线,届时细分场景“单项冠军”,或者经济效益更强、更靠近消费场景的AMR机器人,可能还存在机会。

参考资料:

移动机器人行业 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物流技术与应用,王玉鹏

221亿、13.9万台-《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

晚点独家丨2 年半,字节造出千台机器人,长期目标是具身智能,晚点

“港交所的锣不够用了” 史上首次!5家公司同一天在香港上市 金融大会堂人满为患盛况罕见,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财商学”,作者:Yicai商学,36氪经授权发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